别说中国战争片都是神剧 这些电影绝对经典
2019-03-26 23:47 山西人事考试网 //sx.huatu.com/ 文章来源:互联网评论
【军武次位面】作者:liutang2020
▲上海电影制片厂片头
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成立。作为新中国"四大电影制片厂"之一,上海电影制片厂在70年内,为我国广大影迷观众奉献了大批优秀电影作品,其中包括那些耳熟能详的经典军事故事片。本次,笔者根据一些网友和影迷的投票评选,盘点10部上影厂拍摄的经典军事故事片。
《南征北战》
电影《南征北战》是新中国第一部军事题材故事片,与后来八一厂的《地雷战》、《地道战》并称为新中国电影的"老三战"。《南征北战》的战争场面、拍摄规模、故事情节等方面,在当时都是空前的,堪称新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战争史诗韵味的影片。而且作为军事故事片,其表现的军事思想和战略决策,大到战役规模、小到战斗细节,以及当时我军部队的技战术水平和武器装备,都是让后人津津乐道的。
▲《南征北战》海报
"今天我们大踏步的后退,就是为了明天大踏步的前进。"《南征北战》的背景,是1947年初,人民解放军在华东战场上以大踏步的运动战,对向山东解放区进犯的国民党军队实施歼灭战。某师一团一营在高营长(冯喆饰演)率领下,多次完成阻击任务,最终配合主力部队歼灭了进犯之敌,取得了胜利。《南征北战》在1952年八一建军节前夕与广大观众见面了。影片一经放映即好评如潮,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鸡毛信》
1954年,电影《鸡毛信》上映。该片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中国少年儿童在抗日战争时期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1955年,《鸡毛信》获得了第九届爱丁堡国际电影节"优胜奖"。《鸡毛信》讲述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儿童团长海娃(蔡元元饰演),接受了送鸡毛信的紧急任务,在途中遭遇日军后机智地躲过了敌人的搜查,并成功脱身将鸡毛信送交八路军,完成任务。
▲《鸡毛信》海报
《鸡毛信》表现的是一个机智勇敢的抗日小英雄形象,影片强烈地抓住了少年儿童观众的注意力,相信这部电影是很多老影迷孩童时代的经典记忆。影片中的鸡毛信,是抗战时期华北地区军民的一种传递紧急情报的特殊邮件,信封上粘有鸡毛,以示十万火急。而鸡毛信的历史,还可以追溯到古时候插有鸟羽的"羽檄",就是古代军事紧急文书。另外,影片中根据地群众发现敌人时,用来发警报的"消息树",也是当年乡亲们防备敌人的预警手段。
《渡江侦察记》
1949年4月21日,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突破长江天堑。1954年,上影厂以渡江战役为故事背景,拍摄了电影《渡江侦察记》。该片讲述了渡江战役前夕,解放军某部李连长(孙道临饰演)率领一个侦察班先遣渡江,进入敌人后方侦察敌情,并在敌后游击队配合下,大胆进行化装侦察,并及时将侦察到的敌部署情况送交指挥部,最终解放军发动渡江战役,猛烈的火炮摧毁了敌人的防御工事,大军顺利渡过长江。
▲《渡江侦察记》剧照
《渡江侦察记》讲述的是渡江战役时的故事,但是聚焦的是英雄的侦察兵。它不像《南征北战》那样有着庞大的战场、进行着激烈的大战,它讲的就是深入敌后的侦察兵如何完成侦察任务,场面不大、人物不多,但剧情扣人心弦、曲折惊险。《渡江侦察记》还是使用特效技术比较早的军事题材电影,比如总攻时飞越长江的炮弹,就是特效部门的同志创作出来的光影效果。
《铁道游击队》
1956年,电影《铁道游击队》上映。该片以抗日战争时期活跃在山东鲁南地区的"铁道游击队"为原型,讲述我抗日军民与日本侵略者围绕铁路线展开殊死搏斗的故事。真实的铁道游击队成立于1940年1月25日,成立时称为"鲁南军区铁道大队",隶属于八路军第115师苏鲁支队。这支英雄部队在鲁南的铁道线上,依靠广大群众,开展游击战术,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最终坚持到抗战胜利。
▲"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唱起那动人的歌谣"
该片取材于抗战时期鲁南铁路沿线发生的真人真事,主要人物都有原型,比如片中队长刘洪(曹会渠饰演)的原型,取自铁道游击队两任队长洪振鹏、刘金山的姓氏而来;所有战斗故事也都确有其事,没有任何虚构和夸张的内容。但是这部电影中,铁道游击队在铁路上的战斗,经过艺术的创作,更具有传奇的色彩。影片的主题曲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这段插曲既抒情又激扬,是作曲吕其明在山东民歌中寻找灵感而创作的。
《海魂》
1957年,电影《海魂》上映。在新中国初期拍摄的海军题材电影,故事内容多表现当时人民海军的东南沿海作战,而《海魂》是一个例外。《海魂》的故事,是以1949年9月27日的国民党海军"长治"号军舰起义为原型而创作的。而熟悉海军历史的朋友们都知道,"长治"号就是后来人民海军东海舰队的旗舰"南昌"号护卫舰。在这部电影中,虚构的"鼓浪"号军舰正是由"南昌"舰亲自扮演的(真的是自己扮演自己)。
▲《海魂》剧照
《海魂》汇集了上世纪50年代中国电影一线的众多明星,男一号也就是水兵陈春官的扮演者,就是著名电影演员赵丹。电影全片虽然讲述的是一艘国民党海军军舰的起义故事,其中却穿插了一段水兵陈春官与酒吧侍女(王丹凤饰演)的爱情戏,凄婉的爱情故事是这部电影的一个转折点。《海魂》作为一部海军题材电影,充分展现了那个时代的中国海军各个方面,可谓是"海"味十足。而片中水兵们身着的海魂衫,也曾一度引领了全国的服装浪潮。
《红色娘子军》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海南岛上曾活跃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全部由妇女组成,被称之为"红色娘子军"。这支部队就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独立师女子军特务连,在战斗中屡立战功,但在敌人疯狂围剿下最终被迫解散。新中国成立后,"红色娘子军"被搬上了荧幕、舞台,最早的艺术创作,就是1960年上映的上影厂电影《红色娘子军》。该片也在1962年的第一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包揽最佳故事片、最佳女演员等四个奖项。
▲《红色娘子军》
作家梁信于1958年6月完成电影文学剧本《琼岛英雄花》的初稿,后来导演谢晋与梁信商量将其改名为《红色娘子军》。谢晋为拍摄该片,只身到海南,花了半年时间为《红色娘子军》选景,几乎走遍了海南全境,还攀登过五指山、黎母山等海南多座山峰。片中祝希娟扮演的吴琼花,其原型是当年女子军特务连连长庞琼花。扮演恶霸"南霸天"的陈强(陈佩斯的父亲),在影片中将这个角色演的惟妙惟俏。
《51号兵站》
1961年,电影《51号兵站》上映,该片一经上映就红遍了大江南北。《51号兵站》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我党地下工作者运输军需物资支援苏中抗日根据地的故事。影片再现了我党地下工作者与敌人巧妙周旋、斗智斗勇并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事迹。片中主人公梁洪充分表现了我地下党人的机智勇敢,在梁洪的领导下,地下兵站充分利用敌伪之间的矛盾,积极开展工作,最终将新四军需要的军用物资运出吴淞口,送至苏中根据地。
▲《51号兵站》
该片是主角梁波罗的成名作品,当年年仅22岁的梁波罗为了表现好梁洪这一角色,专门到片中人物所处的场景中体验生活。在影片中,梁波罗将一个先后以军人、商人、帮会小老大、地下工作者的四重身份交替出现的角色演得干练、洒脱。关于兵站,在军事术语中,兵站是指军队沿交通线设置的后勤保障机构,负责物资的中转、补给和伤病员的救治、后送及过往人员的食宿等。片中的"51号兵站",正是一个为新四军提供支援的地下中转机构。
《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组织发动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1981年,上影厂拍摄的《南昌起义》上映,艺术再现了南昌起义的过程。导演汤晓丹认为,影片虽不可能承担历史教科书的任务,但片中主要人物应尽可能符合历史事实,艺术地还原整个事件的历史过程。
▲《南昌起义》剧照
影片全部以实景拍摄,因此拍摄地选址,摄影师的布光、摄影机运动、景深、角度等着实让剧组下了一番功夫。在选择演员时,剧组对周恩来、贺龙、朱德等观众比较熟悉的历史人物,在形似方面比较严格,主要演员如周恩来由孔祥玉饰演,这是孔祥玉首次在荧幕上扮演青年时代的周恩来;贺龙由高长利饰演,这是高长利第一次扮演贺龙;朱德由刘怀正扮演,刘怀正是著名的特型演员,在众多电影中扮演"朱老总"。
《高山下的花环》
1984年,根据李存葆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高山下的花环》在全国上映。在上世纪80年代初,以对越自卫反击战为题材的电影大量涌现,而《高山下的花环》是引起观众反响最强烈的。时至今日,这部影片仍被人们视作最成功的的对越自卫反击战题材电影,它不仅反映了那场战争,更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那些平凡人们的故事。《高山下的花环》在1985年的第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8届大众电影百花奖上,均获得了最佳故事片奖。
▲《高山下的花环》剧照
在《高山下的花环》中,梁三喜(吕晓禾饰演)、赵蒙生(唐国强饰演)等鲜活的军人形象,展现的是那个时代参战的共和国军人。尤其是赵蒙生这个人物,在战斗打响之前的种种表现让人失望,但在自卫反击的战场上,一个个战友的牺牲,特别是梁三喜的牺牲,使得赵蒙生发生了艰难的转变,最终成为一名钢铁战士。而梁三喜作为这部电影的主角,高大全的形象也成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解放军形象。
《三毛从军记》
1992年,根据作家张乐平的同名漫画改编、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喜剧电影《三毛从军记》上映。该片描述了三毛在抗战期间由流浪儿变成一个兵,最后仍然无家可归的遭遇,和他在从军期间的一系列离奇搞笑的经历。三毛是我们熟悉的漫画角色,《三毛从军记》并非是三毛这一形象第一次登上荧幕,不过该片以淞沪抗战为开端,让三毛这个流浪儿戴上钢盔扛上枪,成为抗战前线的"大兵",着实让观众们印象深刻。
▲《三毛从军记》海报
有关于这部电影的花絮和幕后故事有很多,饰演三毛的贾林当时年仅15岁,而饰演老鬼的魏宗万,当时已经54岁了;还有饰演蒋介石的,是著名特型演员孙飞虎。在拍完《三毛从军记》最后一个镜头后第二天,"三毛之父"、漫画大师张乐平先生逝世。因此在影片的片尾,导演张建亚专门打出的"向张乐平先生致敬"的字样,他代表了所有的"三毛迷"们对这位漫画大师的敬意。
值得一提的是,在笔者总结各方投票评选时,发现上述10部电影,除《海魂》外,其他9部都入选过纪念中国电影诞辰100周年"我最难忘的百部中国电影"评选活动。当然,还有其他上影厂的优秀电影作品,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编辑:薛晋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