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分校

您当前位置:公务员考试网 > 山西人事考试网 > 山西教师招聘考试 > 报考指导 > 2018山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综之德育模块解读及分

2018山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综之德育模块解读及分析

2018-07-26 09:12:10 山西教师招聘考试网 //sx.huatu.com/jiaoshi/ 文章来源:互联网

山西华图教师备考群:1036312569


  【导读】华图山西教师考试网同步互联网发布:2018山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综之德育模块解读及分析更多资讯请关注山西华图微信公众号(shanxiht),山西教师培训咨询电话:400-0351-222

招聘公告:2018山西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综之德育模块解读及分析
招聘人数:人
报名时间:
山西电话:400-0351-222
在线咨询: 在线咨询

德育是中小学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笔试中常见的知识点,这一部分知识内容比较多,概念也比较抽象,尤其是德育原则和德育方法。德育这一部分与教育实践联系的特别紧密,当前素质教育要求五育并举,以德为先。以德为先,就可以发现德育的重要价值和作用。所以在教师招聘考试中德育基本已经成为必考的一部分知识点了,尤其在对近几年全国真题的梳理中可以发现,大量的案例分析题的题型中出现了德育这一部分的内容。所以下面我们将会对德育这一模块的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并且针对其中常见的案例分析题的考点进行解析,希望通过对真题的感知帮助同学们快速的建立起德育这一部分内容的整体印象,掌握这一部分案例分析的答题方法。

  德育这一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四个大的知识点:德育概述、德育过程、德育的原则、方法与途径、德育模式。其中德育概述和德育模式相对比较简单,基本以客观题的形式出现。德育原则、方法与途径和德育过程通常是案例分析出题的核心点。接下来我们先对这一模块主观题可能涉及到的知识点进行熟悉。

  知识点1.德育原则

导向性原则 导向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疏导原则 疏导原则又称循循善诱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思想和行为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品德。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地把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地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因材施教原则 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课堂与生活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德育要引导学生把课堂道德理论学习与课外生活实践结合起来,把提高道德认识与养成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做到心口如一、言行一致。该原则的实质是要求德育不应单纯寄望于课堂道德理论教育,而是必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来进行。
长善救失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促进学生道德成长。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这一原则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既要通过集体的力量教育个别学生,又要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把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地统一起来。

  知识点2.德育方法

说服法 说服法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榜样法 榜样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榜样包括伟人的典范、教育者的示范、学生中的好榜样等。
锻炼法 锻炼法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锻炼包括: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
陶冶法 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等。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 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知识点3.德育规律

  以上三个知识点是德育模块的核心考点。所有的德育案例分析题一定是基于以上知识点然后对考生综合运用能力的考察。在我们梳理真题中可以发现案例分析题关于这部分的问法非常具有规律性。总结起来就是三种:第一种,单知识点考察。以直接提问的方式问案例中出现了哪些德育原则或者德育方法。第二种,综合知识考察。一般会可以用哪些德育原理解释案例中学生的行为,。当考题中出现“德育原理”时候,并没有单一的知识点叫做德育原理,德育原理是指德育中常见的理论,它包括了德育原则、方法、规律等知识。第三种,问题解决。知识的学习一定是为了知识的运用,德育不是抽象的知识,一定是在教学中可以实际运用的理论。这种问法一般具有开放性,要求教师谈谈针对案例中学生的问题行为我们作为教师该如何去解决。下面我们就针对这三种常见的问法进行仔细的分析。

  第一种:单知识点类:结合材料谈知识

【真题一】小明是班上的”调皮大王“他上课把前排同学后背添纸条等等恶作剧,所以经常被老师批评,他的父亲对他非打即骂。九岁那年,小明转学遇到新的班主任,父亲对班主任说:这孩子太调皮了,请严加管教。”班主任好奇走近小明,从生活上关心他,学习上帮助他,并尝试与他进行朋友式的交流。在全面了解后,老师对他的父亲说:“你的孩子虽然调皮,但非常聪明,我们要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小明成为了品学兼优的学生,后来他还成为著名的企业家。 问题:联系材料分析在思想品德教育过程应贯彻哪些原则?

  【技巧解析】此类题目考察的是对德育原则的理解和应用,阅读材料可以清晰的发现小明的班主任针对小明进行德育时候采取了很多的教育方式,通过原本存在很多问题的小明进行耐心的教育,充分发挥她的优点,最终小明能够改变过去的不良行为,成为品学兼优的学生。所以答题时候最重要的是结合材料,每一句话都需要认真阅读,联系理论,给出具体的德育原则。答题模式是先写德育原则,然后说明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这一原则,当涉及的原则比较多的时候,要分条去写。

  【参考答案】

  材料中出现的德育原则有:

  ①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在老师的正确引导下,一步步的改变了自己之前不好的行为。

  ②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③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班主任在德育过程中不仅仅是通过学校教育,而是及时和孩子父亲沟通,所以得到了家庭教育的协作,使得德育效果更突出。

  ④因材施教原则。班主任针对小明身上的特点采用了适合小明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⑤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班主任:“你的孩子虽然调皮,但非常聪明,我们要找到发挥他聪明才智的地方”。体现了对学生优点的肯定,通过放大优点,克服身上存在的不足,属于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真题二】开学不久,陈老师发现杨朗同学有许多毛病。陈老师心想,像杨朗这样的学缺少的不是批评而是肯定和鼓励。一次,陈老师找他谈话说:"你有缺点,但你也有不少优点,可能你自己还没有发现。这样吧,我限你在两天内找到自己的一些长处,不然我可要批评你了。"第三天,杨朗很不好意思地找到陈老师,满脸通红地说"我心肠好,力气大,毕业后想当兵。"陈老师听了说:"这就是了不起的长处。心肠好,乐于助人,到哪里都需要这种人。你力气大,想当兵,保家卫国,是很光荣的事,你的理想很实在。不过当兵同样需要科学文化知识,需要有真才实学。"听了老师的话,杨朗高兴极了,脸上露出了微笑。 问题:分析案例中陈老师在教育过程中主要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

  【技巧解析】考查的是德育原则这一知识点的应用。考生在做这种类型的案例分析时候,一定要熟知常见的德育原则有哪些,只有扎实的理论储备才能准确的分析出案例中的问题。结合案例抓住主线,判断老师的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然后给出具体分析,用了哪些具体的原则。

  【参考答案】

  ①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案例中陈老师通过讲道理,疏导思想,使得学生明白了自己身上存在一些优点。

  ②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案例中陈老师帮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以后,逐渐克服了身上的缺点。

  ③因材施教原则。案例中陈老师针对学生的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在品德上取得了质的改变。

【真题三】第一学期期中考后,七年级某班主任纪老师班级总平均成绩年段排名最后。为能有效提高学习成绩,家长会上纪老师宣布了一些决定,首先是将在班级微信群里公布学生每次考试成绩及排名,要求子女成绩不好的家长配合监督;其次对排名最后的同学实施惩罚,要么背着第一名绕操场跑一圈,要么罚款20元以奖励第一名。女生杨某是外地生,近一个月连续几次考试都排名最后,由于身材弱小,她只能接受罚款。杨某为逃离这种困境,决定离开学校。父亲认为女儿的成绩升学无望,同意他的想法,告知纪老师后,将女儿送到亲戚家的小食店做服务员。一周后校领导到班级听课时发现了问题,充分调查后,慎重做出了更换班主任的决定,由经验丰富的黄老师接任。 第一次班级晨会,黄老师先和同学们用掌声欢迎杨同学“回家”,以“我们是一家人”为题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进而黄老师以和蔼的态度,生动具体的分析学习的意义和班级学风建设的重要性,最后宣布学期结束时,班内设立特殊奖并颁发荣誉证书,包括“文艺能手”,“勤学标兵”,“进步典型”、“优秀组长”“助人为乐之星等奖项。短短的班会,黄老师精彩的演讲让全体同学耳目一新,充满期待。之后,黄老师在教室里设立班主任信箱,让同学为班级建设提建议,也可匿名留言等。信箱的效果很明显,收集到许多意见和建议,黄老师都给予及时采纳和反馈,并在“点赞墙”给同学们点赞。 有一天,黄老师收到一张留言,“谢谢你,黄老师”是您开启了我人生的希望之门,那段文字表达了杨同学的心声。原来黄老师一接任班主任就到杨某家进行家访,了解到期中考试前杨某的母亲就生病在家,父亲务工时间长,照顾母亲的许多担子就落在了她身上。黄老师一方面个人出资对杨某的家庭表示了慰问,引导杨某及其父亲正确认识接受教育的必要性,另一方面针对杨某的实际困难制定了详细的帮扶计划。 后来,黄老师发现杨某歌唱方面很有潜质,建议音乐老师给予关注,又鼓励她参加校歌手赛获得二等奖。期末考前,黄老师组织了主题为“主动学习,快乐成长”的温书迎考班会,邀请各科任教师和部分家长代表参加。班会设有学习经验交流、生问师答、自由发言、家长寄语等环节,杨某在发言中表达了自己努力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问题:结合案例,分析黄老师的行为自觉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

  【技巧解析】问题考查的是德育原则的具体运用。遇到案例篇幅比较长的时候,一定要分段去解析。每一个段落可能都是一个独立的内容。对每一个段落进行分析后再综合起来判断教师运用了哪些德育原则。

  【参考答案】

  材料中贯彻了疏导原则、教育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1.黄老师开班会分析学习的意义和学风建设的重要性,讲明道理,疏通了学生的思想,设置奖励给优秀学生,提高学生的认识,体现了疏导原则。

  2.进行家访,制定计划,利用歌唱优点进行教育,最后获得好的发展,贯彻因材施教原创。

  鼓励参加比赛,获得好成绩,贯彻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3.开班会请家长和课任教师参加,组织活动,统一学校和校外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体现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

  4.黄老师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了不同的教育方式,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德育原则。

【真题四】前苏联若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当校长时,曾发生过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校园里开出了几朵很大的玫瑰花,每天都吸引了很多学生来看。一天早晨,苏霍姆林斯基看见一个小女孩摘下了一朵玫瑰花,他便问小女孩是什么原因。小女孩羞愧地告诉他,奶奶病得很重,她不相信校园里有这么大的玫瑰花,摘下来是想让奶奶看看自己说的没错。听了小女孩的回答,苏霍姆林斯基的心颤动了,他立即又摘下了两朵玫瑰花,对孩子说:“这一朵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是一个懂得爱的孩子;这一朵是送给你奶奶的,感谢她养育了你这样好的孩子。” 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运用了什么德育方法?该方法的含义及其运用要求是什么?

  【技巧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德育德育方法的理解和运用。德育方法是德育中常见的知识点,备考过程中一定要熟悉的掌握德育常见的方法有哪些,以及这些方法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不仅仅是简答题常考的点,也是案例分析中经常会遇到的一种问法。

  【参考答案】

  说服教育法,以语言文字为主的说服教育方式。说服教育法是借助语言和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受教育者道德认识的德育方法。

  说服教育法的基本要求:

  1.明确目的性、针对性。从受教育者实际出发,在发现共同问题的同时注意个别要点。

  2.富有启发性、诱导性。

  3.注意时机,善于捕捉德育时机,抓典型案例引起情感共鸣。

  4.以诚待人,态度诚恳、富有热情。

【真题五】升国旗后,少先队部下发了为残疾儿童献爱心的倡议,回教室途中班主任刘老师听到本班有位同学在嘀咕“献爱心,献爱心,想必又要让我们捐款了。”一旁的同学也在低声讨论着。下午的班队课上,刘老师组织同学们观看有关残疾儿童的记录片,并围绕“有何感想”和“我们能做什么?”进行分组讨论,集体交流时。A同学说:“我们小区有一个这样的孩子,真的很可怜,但是我要上学写作业,只能偶尔帮帮他”其他同学纷纷发言:“我们可以省下自己的零花钱,更多的帮助他们”“众人拾柴火焰高”“捐物捐款只是爱心的一种表现”帮助他们对生活充满信心才是关键!“我们可以给他写信送贺卡”……刘老师总结时,分享了自己很喜欢的一句话——“让别人因为我们的存在而幸福” 问题:结合案例,分析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哪些德育规律?

  【技巧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德育规律的理解和运用。德育有四个基本规律:知行统一、交往性、矛盾转化和长期性。理解每个规律的含义,结合案例具体的分析。给出知识点的同时一定要说明案例中是如何体现这一规律的。

  【参考答案】

  (1)刘老师的行为遵循了知行统一的发展规律。知行统一是指认知和行为的一致和统一,其中知识基础,行是关键。案例中刘老师先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并让学生谈感想,重要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情感。其次在学生的讨论中,学生说到有哪些行为可以去帮助困难人群,重要行。

  (2)遵循了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规律。案例中刘老师针对献爱心这一主题,没有直接在课堂上给学生讲道理,而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在活动大家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从而领悟了献爱心方式的多样性和帮助别人是一种快乐的思想。

  (3)遵循了学生思想内部转化规律,德育过程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案例中刘老师通过学生自己的思考和交流改变了自己以往狭隘的认识,完成了自我教育的过程。

  第二种:综合知识点类:“德育原理”

【真题六】学生偷盗水果的现象,学校德育老师对此非常重视,专门对个别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指出偷盗的恶劣性,进行了严厉的处罚,但是收效甚微,学生偷盗行为还是屡禁不止,于是德育老师决定改变教育方式,分班级进行了一项比赛活动。活动内容与要求如下:参与者分成几个小组,向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在规定时间里,得到水果数量最多者为胜。由于活动设计新颖,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小组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失败的原因。其中有的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意摘水果的习惯,导致老百姓不给自己水果,声称以后将改正这一行为,老师对各组进行了简要的评价后,就各组的总结提出了改进建议,帮助他们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措施,此次活动以后,学校很少再听到关于偷盗水果的反映。 问题:请结合案例中学生行为改变的情况,分析该案例所体现的德育原理。

  【技巧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德育原理。德育原理并不是一个具体的知识点,而是一类知识点的综合,德育原理具体包括了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规律等德育相关的理论。所以,当题干中问到有哪些德育原理的时候,我们在答题的过程中可以从德育原则、方法、规律几个方面去谈。答题时候注意分点分条去答。

  【参考答案】

  本案例所体现的德育原理的内容包括: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和德育过程的一般规律。

  1.案例中用的德育原则有:

  ①案例中的德育老师先组织“向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 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自我反思, 之后再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和措施,从而使得课外生活实践与课堂道德理论学习结合起来,切切实实的把德育与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进行,体现了课堂与生活相结合的原则。

  ②案例中的德育老师不是对学生采取武断措施强制要求他们不偷窃水果,而是通过活动疏导学生,因势利导,活动结束做出简要评价和改进建议,启发学生对自己的不良行为等作出正确的认识。

  ③案例中的德育老师在德育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学生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的消极因素,让学生在积极的参与活动过程中得到道德成长。

  ④案例中的德育老师对学生进行德育时,是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从最初的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出发转变到组织活动来达到实施德育的效果,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

  ⑤案例中的德育老师在“活动结束后,给获得优胜的小组颁发奖品。并要求各小组代表发言,谈谈对此次活动的感受和想法,总结本小组获胜或失败的原因。其中有的小组在总结失败的原因时,提到了由于平时养成了随意摘水果的习惯,导致老百姓不给自己水果,声称以后将改正这一行为。”这种举措正体现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的辩证统一。

  2.德育方法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主要运用了锻炼法。通过锻炼改变了学生的行为,也就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 使学生在实际活动中得以形成良好的品德。

  3.本案例中德育教师的做法体现了如下德育规律:

  ①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

  案例中的德育老师最初采用了批评教育的方式,但效果不明显,也就是学生的道德认知

  与道德行为不匹配,最后学生的行为发生转变了,体现了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②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与教育性活动的过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了“向当地的老百姓家里要水果”的社会实践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积极投入到教师的德育教学活动中,最后“声称以后将改正这一行为”,活动过后,偷窃水果的行为也鲜有发生。

  第三种:问题解决类:分析原因,解答问题。

【真题七】在虹桥小学,三(1)班班主任王老师对学生张明近期的表现感到不安。为了了解张明在家中的情况,王老师主动到张明家家访。在同张明父亲交流情况时引用了一句古语:"养不教,父之过",偏偏张明的父亲也比较较真,便对王老师说:"王老师,您这话欠妥。'养不教,父之过'意思是说孩子是我生养的,我不送他到学校接受教育,剥夺他受教育的权利,那是我的过错。现在,我把孩子送学校接受教育,你们教不好,这应是老师的过错,怎么能说是我们做家长的过错呢?"结果,双方未能在教育张明的问题上达成共识。 问题: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正确吗?试用合力教育理论加以分析说明,并联系实际谈谈应该如何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技巧解析】此题考查“合力德育理论”。合力德育其实就是指德育过程中家庭德育、社会德育和学校德育的相互配合。学生的德育不是单一的某一方面,而应该是外部德育力量的相互作用。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配合。不能走两个极端:一个是只依赖某一个方面的力量;另一个是过分强调某一方面,其他方面完全去配合它。这些说法都是错误的,所以我们在分析的时候要说清楚。

  【参考答案】

  王老师和家长的说法都是片面的。

  ①他们的说法违背了学校、家庭共同做好德育工作的合力教育原则。

  ②合力教育原则的提出,是因为影响学生品德的因素既有学校的、家庭的,也有社会会的。养成孩子的良好品德,是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责任。

  ③贯彻合力教育原则,必须遵循相互尊重的原则,而王老师和家长的做法显然都违背了相互尊重的原则。

  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既相互独立又要相互配合,家庭德育不能沦为学校德育的附属,同理学校德育也不能承担德育的全部任务。

【真题八】学生李某从小父母离异,跟着年老多病的祖父生活,祖父对他管教不严,他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无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父亲偶尔回家,对他不是打就是骂。在学校,他破坏班级纪律,拖欠作业,完不成学习任务,还欺负小同学,全班同学都看不起他疏远他,但他喜欢运动,是班级篮球队的主力队员。 问题:简析李某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

  【技巧解析】此题考查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学生不良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能是多面的,在分析原因时候的可以从两个方面分析:一个是内在的原因,一个是外在的原因。内在的原因是自身的原因,外在的原因可能是家庭的因素和社会的因素。

  【参考答案】

  (1)李某不良品德行为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外部原因也有内部原因。

  ①外部原因:

  家庭教养方式,父母离异,祖父对他管教不严,父亲对他不是打就是骂。

  社会风气,经常和社会上的一些物业青年混在一起,打架斗殴。

  同伴群体,全班同学都看不起他疏远他。

  ②内部条件:

  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他在学校破坏课题纪律,拖欠作业,完不成学习任务,还欺负小同学。

【真题九】初二的时候,我(台湾作家三毛)数学总是考不好。有一次,我发现数学老师每次出考试题都是把课本里面的习题选几题叫我们做。当我发现这个秘密时,就每天把数学题目背下来。由于我记忆力很好,那阵子我一连考了六个100分。数学老师开始怀疑我了,这个数学一向差劲的小孩功课怎么会突然好了起来呢?一天,她把我叫到办公室,丢了一张试卷给我,并且说:“陈平,这十分钟里,你把这些习题演算出来。”我一看上面全是初三的考题,整个人都呆了。我坐了十分钟后,对老师说不会做。下一节课开始时,她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我们班上有一个同学最喜欢吃鸭蛋,今天老师想请她吃两个。”然后,她叫我上讲台,拿起笔蘸进墨汁,在我眼睛周围画了两个大黑圈。她边画边笑着对我说:“不要怕,一点也不痛不痒,只是晾晾而已。”画完后,她又厉声对我说:“转过身去让全班同学看一看!”当时,我还是一个不知道怎样保护自己的小女孩,就乖乖地转过身去,全班同学哄堂大笑起来。第二天早上,我悲伤地上学去,两只脚像灌了铅似的迈不动,走到教室门口,我昏倒在地上,失去了知觉。从此,我离开了学校,把自己封闭在家里。 问题:请运用德育理念对该教师的行为进行批判。如果你是三毛的老师,你会怎样帮助三毛?

  【技巧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这种类型问法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主要考查我们对于德育方式的理解。在我们的德育过程中,无论学生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无论我们采取了什么样的方式。第一原则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任何违背这一原则的方式一定是错误的。第二原则是针对性原则,德育也要因材施教,没有了因材施教,德育只会变得死板,失去生命的活力。

  【参考答案】

  有效地进行德育,不仅要掌握德育工作的特点,客观上也需要依据一定的原则来解决和处理好各种各样的关系和矛盾;掌握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卓有成效进行德育所必需的。而三毛的数学老师发现了三毛的错误,没有进行个别教育,直接在全班同学的面前用极端的手段打击学生,没有正面教育,疏通引导,使学生丧失了信心,从此害怕上学,造成严重的负面效果。

  如果我是三毛的老师,我会对学生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以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让德育发挥到最大效果。

  三、总结建议

  通过对以上三种类型问法的梳理,相信大家心中已经对德育这一模块的内容和考题形式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了,所以在后期的复习中给大家提三点建议:第一,加强概念理解。德育原则、方法和规律每个概念都需要深刻理解,只有理解概念才能结合案例解题。第二,前后内容联系。德育的考查可能会和实际的教学结合在一起,所以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综合知识。第三,思考现行德性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实际遇到的问题越老越多,需要教师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能够给出合理的解决办法。这一部分的内容需要大家在研究现行的德育实效的基础上能够有着自己独特的一些看法。

 
(编辑:李书颖)

图书

有报考疑惑?在线客服随时解惑

公告啥时候出?

报考问题解惑?报考条件?

报考岗位解惑   怎么备考?

冲刺资料领取?

各地联系方式 华图就在你身边

山西华图11地市40余家学习中心
  • 山西华图
  • 太原华图
  • 大同华图
  • 临汾华图
  • 长治华图
  • 忻州华图
  • 吕梁华图
  • 阳泉华图
  • 运城华图
  • 晋城华图
  • 晋中华图
  • 朔州华图